什麼是垂足?

正常的足部是能夠做出下壓與上抬的動作,但垂足指的是下垂的足部,由於小腿前側肌力不足,讓腳板無法完全抬起;或是小腿後側肌肉張力高、緊繃,讓腳板被往下拉,所以無法抬高,行走時腳容易拖行或踢到地板,造成跌倒。


造成垂足的原因有哪些呢?

可能的原因包含神經損傷、肌肉疾病、大腦或脊髓疾病,在骨外科與神經科中,垂足的情況十分常見。


神經損傷與肌肉疾病

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(ALS;漸凍症):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,造成全身肌肉萎縮無力

多發性硬化症:影響神經保護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

腓神經等周圍神經受損:負責腿部的感覺和運動神經受損(如運動損傷、糖尿病、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手術)

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炎:急性周邊神經病變,侵犯運動、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

肌營養不良症:與基因遺傳有關,因欠缺特定營養而導致肌肉無力萎縮

重症肌無力:神經無法有效的把訊號傳至肌肉所引起的

大腦或脊髓疾病


中風:
大腦供血不足導致特定區域的功能損傷

腦性麻痺:大腦有明顯損傷,造成不可逆的運動障礙

帕金森氏症: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

小兒麻痺症(脊髓灰質炎):病毒影響脊髓神經,造成肌肉無力或麻痺

垂足對行走步態的影響

垂足在行走離地時因缺乏背屈力量,前腳掌無法順利抬起,容易踢到地面而絆倒,而足部下垂的緣故,身體會以其他「代償」動作,來避免足部拖地的狀況,此時就會出現異常的步態。


足下垂

在擺動階段足前部無法正確抬起,容易絆倒

蹣跚步態

腳抬起,肩部向側面傾斜來代償


環形步態 

起步後骨盆抬高,向外側畫半圓形後回到原位


跨步步態 

為了避免足尖蹭到地面,走路時須把腳高高抬起,並拍打地面


垂足會好嗎?垂足的治療方式

治療方式取決病因,若病因能夠成功治療,垂足狀況有機會隨之改善,治療並非只能單項進行,而是可以藉由醫師、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,依照患者狀況與康復階段,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互相搭配,讓改善垂足的效果更為顯著。

踝足輔具(AFO)

最普遍採用,協助將腳保持在正常位置

讓垂足能夠以更安全穩定的方式站立行走。

物理療法

加強足部和腿部肌肉,提高行走能力

透過訓練提升肌力與腳掌控制,或是在行走時穿戴刺激腿部神經的電子設備,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。

進行手術

嘗試修復或減壓受損的神經

藉由修復或減壓受損的神經,改善行走與步態

垂足使用的踝足輔具

輔具是輔助失能者恢復、維持或強化身體機能的工具,能讓行動更自如,生活更便利,在適當的時機選擇合適的輔具,對於回歸日常生活與身體復原上有一定程度的幫助。

固定式AFO

多為低溫/高溫熱塑板材製成,可維持足部對線,讓足部不下垂,適合需要固定性強、肌力較弱的患者使用,但行走活動度較低。


活動式AFO

設計有活動式踝關節,可以增加行走著地時的蹠曲力量,但離地時較需要透過患者本身的小腿力量帶動,因此適合肌力較強的患者使用


碳纖AFO

碳纖材質具彈性,在踩地過程中吸收震動,側邊支撐足部重心,前行時靠步態產生的反作用力達到向前推進效果,行走力量完整傳導,較為省力,底部輕薄,可穿著正常尺寸的鞋子,無須買大一號鞋


德林可能會使用cookie來記憶您登陸瀏覽的細節,以收集統計數據來優化網站,並根據您感興趣的議題在我們的網站上提供行銷資訊。
繼續瀏覽我們的網站或點擊下面”確定”按鈕,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裝置上儲存此Cookie。欲了解更多信息,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條款和Cookie條款